
余培英(左一)年轻时和队友一起晒药材

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证书

全国劳动模范证书

全国劳动模范奖章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颁发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,我县桃城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余培英接过纪念章后激动万分。此前,福建省妇联在全省寻访与新中国共成长的70位闽籍优秀女性,她也榜上有名。在得知自己获此殊荣后,余培英只是淡淡一笑,平静地说:“这是大家的功劳。”
金风送爽,秋色宜人。近日,余培英又来到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——桃城镇洋上村鲁寮。眼前,绿树成荫,瓜果飘香,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和鲁寮妇女耕山队的姐妹们一起在这海拔600米高的山上艰苦奋斗的日子。
毅然入深山
从县城出发,车行10多公里到洋上村,又在密林中穿行五六公里,才到手机信号基本覆盖不到的鲁寮妇女耕山队队部。1966年,桃城镇洋上村28岁的余德带领9名青春年少的未婚女孩组成鲁寮妇女耕山队,走入深山开茶园、种草药,为集体积累财富。
“我是洋上村人,读完小学一年级,家里非常缺钱,交不起一元钱的学费就辍学了。”山高路远的鲁寮使不少人望而却步,家境贫寒的余培英却说在1970年,18岁的自己刚去耕山队的时候非常开心。“白天忙活,每天赚4毛钱,晚上砍柴还能补贴家用。有的姐妹胆子小,在那拼命哭,但时间长了,也开始爱上这里了。”
余培英和姐妹们是一群待字闺中的女孩,本应该是花前月下的时候,却用劳动的汗水、勤劳的双手,垦荒造林、种果树、种茶、种药材,让30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。“那时候我是村里的妇女主任,大年初一慰问活动结束后,又赶去值班,几乎每天都是在耕山队里度过的,没有现在所说的节日的仪式感。在我们的脑海中,就只有劳动和耕山。”
在余培英生完大儿子后,她陷入了两难。一边是丈夫、婆婆苦恼家庭压力大,劝她留在家里,一边是村支书发愁无人担起队长的重任。凭着“我是党员,要起模范带头作用”的念头,余培英接过老队长的旗帜,成为第二任队长。“1978年市里奖励拖拉机,怀孕六个月的她还在开拖拉机载草、载土建水库,载公牛耕地。”余培英的好姐妹余红英对她称赞不已,“有一年,她患了急性肝炎,仍拖着虚弱的身体,和大家一起劳作。”
余培英就是这样一位事业心极强、工作兢兢业业的农村女性,一心扎进深山老林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一待就是20几年。
青山变“金”山
“看着我们开垦的绿水青山变成了‘金山银山’,很幸福。”在余培英的带领下,鲁寮妇女耕山队团结奋进、吃苦耐劳。大搞科学试验,发展立体林业种植,充分利用杉、竹林的荫蔽处套种砂仁……为了完成“高纬度春砂仁丰产试验”,余培英邀请专家讲课,组织工作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,使这项试验获得成功,干砂仁由亩产11公斤增产到52公斤,年创产值1.2万元。她在林间套种砂仁,也使杉木的蓄积量比无套种时提高了30%,获得泉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。余培英还与有关部门合作,开展良种桃引种试验,定植半年,树高就达2.1米、冠幅1.7米、地径3.4米,她们的罗汉果引种试验项目也获得县科技成果奖。
成立五十余年,鲁寮妇女耕山队从最初的艰难创立到如今的百万资产,走过的每一步无不烙着她们艰苦奋斗的深刻印记。余培英还带头组织人员昼夜巡山,保护森林资源,多年来查获盗伐林木案10多起,罚款万余元,连续几十年无发生山林火灾事故。
余热映初心
全国“劳动模范”、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、福建省“三八红旗手”、泉州市“绿化”积极分子……在余培英房间的柜子里,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她获得的各类证书、奖状,还有参加各大会议的照片和出席证。一件件泛黄的旧物,记录的是她的奋斗年华,见证的是鲁寮巨变。
“现在做梦还经常回到那段时光,吃着盐巴就稀饭、睡得心惊胆寒却很有成就感的日子。”2007年8月退休的余培英,时常漫步在鲁寮的小道上,回忆自己的青春,鼓励仍在热土上奋斗的姐妹们。
“虽然平日晚上村里的知青们会教我们识字,但是我文化程度太低,没敢参加转干考试,就想一辈子待在鲁寮也挺好的。”1992年2月,余培英因表现优异被推荐到桃城镇政府工作,但她每个礼拜仍坚持上去鲁寮一趟。
“现在年纪大了,腿脚没那么利索,她还是经常上去鲁寮,鼓励妇女姐妹们。她还踊跃参加洋上村老人会,任副会长,逢年过节都积极参与慰问。闲暇的时候,时常到县老年大学听南音、跳舞。”县妇联副主席林丽珍说,年过花甲的余培英,泼辣、开朗的性格依旧,风采不减当年,除了憨厚、淳朴之外,她身上还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和感染力。
“鲁寮妇女耕山队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、一种时代精神。我愿一辈子做人民的老黄牛,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党和人民。”幼苗长成栋梁,春花结出秋果,四十几年来,余培英与耕山队的姐妹们始终葆守初心,辛勤耕耘,默默奉献。
□ 记者 冯媛媛
通讯员 陈珊红 文/供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