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63年茶叶出口的密封木箱。目前,这也是全县仅存的上世纪60年代的茶叶出口箱

东关镇北硿社区虎巷山水仙茶园

梁披云先生为茶厂题字

百年老茶树有约2米高,茶厂工人都要拿梯子或爬上去采茶

茶树的枝干上爬满了斑驳的青苔,这是判断茶树年龄最直观的方法

茶厂近60年工龄的温奶奶(左),时至今日在茶季仍会回到茶厂帮忙,因为这里“熟悉、亲切”

20世纪80年代旺季时,同时有上千名工人在车间拣茶
幽人采摘日当午,黄鸟流歌声正长。
采茶常见是站立。树高于头顶,爬树采茶,想来少见。
茶树常见在梯田。隐藏深山,披荆斩棘来采摘,想来也少见。
茶叶常见二三十年。爬满青苔,已过百年,想来更少见。
茶山、茶树是永春县东关镇北硿山虎巷的百年水仙老茶,做出的“松鹤牌”闽南水仙茶曾红遍日本、东南亚。
大山 云雾群山间 华侨开垦种茶已百年
到永春县城后,再驱车约16公里,穿过最美的水源保护区,沿山路直上海拔400多米,可纵览云雾群山时,就到达北硿社区。从北硿社区步行约20分钟的土路,就来到百年老茶跟前。
野生了近20年的老茶树,长到约2米高。种茶的人已经不想砍下它们,也不想施肥了,放任它们自由生长。
只是辛苦了采茶阿姨,要么拿梯子要么爬树采摘。
“十斤茶青只能做2斤毛茶,2斤毛茶最多精制1斤百年茶。”北硿社区党委书记林智明说。
别说现在的人难尝这百年水仙的美味,就是在茶树年轻的时代,这里的人们也难得一尝。因为一经出产,就被装箱出口。它们走红了30多年,生产它们的永春县北硿华侨茶厂也风光了30多年。
1917年,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李辉芳等23人集资2万银元,回乡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。经过多处试验对比,一年后,他们在北硿虎巷山种植水仙、佛手等良种茶苗7万株。当年种下的茶苗,还有40多亩的水仙茶树历经百年岁月沧桑依然保持完好。
1953年,为安置被迫害回国的东南亚难贫侨,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的何香凝提议办华侨农场集中安置。1954年选定在北硿山建立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,开始大面积种植水仙茶。1960年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和永春茶场合并,定名为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,属省侨办直管。茶叶精制厂定名为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,梁披云先生为厂名题字,隶属茶果场,开始产供销一条龙规模化生产,成为当时福建四大国营茶厂之一,产品对外出口。
大厂 茶果场里大排场 城里姑娘爱茶郎
“你不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有多风光!”68岁的蓝文川是茶厂的老茶师,说起过去,十分自豪。他回忆,那时候整个茶场分七个管理区,共有5000多亩茶园。就他所在的这个管理区春茶一季可以产茶约2.5万斤,全部出口。
“当时同时在山上采茶的工人就有几千人,茶场职工不够用还得外聘临时工,周边乡镇不够聘,甚至到南安去找人。“蓝文川说,在北硿管理区,还专门建了一幢楼,采茶季时,专门供给这些临时工睡的,一张大通铺可以睡三四十人。他说,当时临时工要自己带米带菜到食堂煮,饭点时上千人坐在初制茶厂外的操场上吃饭,黑压压一大片。华侨茶厂拣茶的车间两层楼,是请华侨大学建筑系教授设计的,每层楼1500平方米没有一根柱子,为了拣茶时采光充足,两面墙全是窗户,旺季时里面有一千多人同时拣茶。
“现在这里看是山沟沟,那时候连县城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哦!”54岁的老茶师蓝金狮现在仍住在离镇区5公里远的金城村的初制茶厂里。他回忆,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,茶果场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平均就不少,有的超过当时的管理干部。加上茶果场里有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卫生院、供销社、粮站、银行、邮电所、影剧院和俱乐部,福利和生活都很不错,所以在当时能成为茶果场的职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姑娘们自然也是倾慕而来。
大师 通宵摇茶是常态 茶无捷径慢慢来
“最好的采茶时间是在下午的2点至5点之间,那时候温度湿度对水仙茶是最好的。采下来马上要晾青,晾青后摇青发酵,这一环节是最费工夫的,也是水仙茶和其他品种茶制作最大的不同。”蓝文川介绍,水仙茶介于半发酵和全发酵之间,因此对发酵程度的把握很关键。一般晾青完后,要摇青6次以上才能做好茶,而其他品种茶多数只要摇三次左右。 “一般下午采的茶到摇青发酵都是晚上,一次摇青要间隔一个多小时,循环至少6次后天也就亮了。”蓝文川说,“制作好茶没有捷径,只能慢慢来。”
在上世纪80年代,像蓝文川这样的制茶大师在整个茶场有几十个。时至今日尽管出现了不少制茶机器,但在茶场的老茶师仍然坚持手工制作。“现在是杀青、揉捻会用机器,半自动的,需要手动摇机器的那种。”蓝文川的儿子蓝伟新是本届东关镇茶王赛的金奖茶王。他说,本次参赛的茶就是根据老茶人的手艺手工制作的。
大品牌 “松鹤”鸣响三十年 水仙复兴百姓受惠
永春北硿华侨茶厂从1958建厂至1994年,连续盈利37年,松鹤牌闽南水仙茶一度是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名优产品,并在国内各种展销活动中屡获殊荣。到1991年产量已达1500吨,产值达1769万元,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的龙头企业。
时至今日,由于茶果场体制的改革,老茶厂已变成东关镇镇属企业,目前由原厂长黄圣厚的儿子黄志英承租,继续生产经营。
因为市场需求的转变,茶厂的经济效益不比从前,但东关镇党委政府坚信茶场茶园的底子仍在,只是需要走出一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路子。
近年来,东关镇党委政府为更好地塑造东关松鹤牌闽南水仙茶品牌,扩大东关闽南水仙茶影响力,推动东关生态茶产业持续发展,采取了多项措施。如成立水仙茶行业协会,加强对茶农的培训,提供最新最全的市场信息,使茶农能更好地适应市场;保护野化的百年水仙茶树,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,提升原材料品质,向市场提供优质闽南水仙茶;举办茶王赛,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东关水仙茶的知名度,提升茶农的信心;建设松鹤水仙驿站,展示东关水仙茶文化,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闽南水仙茶的前世今生,为茶产业注入文化价值;积极寻求合作伙伴,希望能盘活老茶厂这一重要资产,使老茶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,以产业复兴助推乡村振兴。
□ 东南早报记者 陈玲红
吴嘉晓 通讯员 吴旭萍 文/图